找回密码
 注册SCIFIFANS!
首页 科幻专区 科幻交流 闲聊讨论 刘慈欣谈科幻

刘慈欣谈科幻

1
回复
4436
查看
[ 复制链接 ]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0

回帖

41

积分

LV.1

积分
41
<

用邮箱/用户名来登录sci-fifans!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SCIFIFANS!

x
刘慈欣(Cixin Liu),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山西人 ,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阳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1985年10月参加工作,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不能共存的节日》《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2017年6月25日,凭借《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2018年11月8日,获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 。
2019年2月5日,刘慈欣作品改编电影《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上映,8月,获2019福布斯中国100名人榜荣誉 。2019年9月23日,刘慈欣长篇小说《三体》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科幻硬伤概论
挑作品中的科学和技术硬伤是目前国内科幻评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网上的评论中它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外国的科幻网站,如《asimov》、《galaxy》《amazing story》等杂志的网站上,也附有以评论为主的bbs,但上面的评论中很少有挑硬伤的,所以,对作品硬伤的重视是中国科幻评论的一个特色。这是件大好事,它首先说明,不管目前对科幻的定义有多少种争论,在数量并不少的高层次的读者心中,科学仍是科幻的灵魂。对科幻进行的技术评论水平最高的当属水木清华的科幻版(“龙的天空”对科幻作品的文学评论水平最高,但数量太少),其严格和精确当属世界之最。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对科幻的硬伤进行一些系统的思考,以下以笔者自己的一些小说为例对这个题目进行一些探讨,只限于科技类的硬伤。科幻的科技类硬伤可粗略地分为四类:
一、疏忽硬伤:这类硬伤都是由于作者粗心马虎所造成的,如《乡村教师》中的行星文明测试数量、《流浪地球》中地球绕太阳公转却不产生日夜、《邮差》中欧洲第二天知道亚洲战况等。这类硬伤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它是不应该出现的,反映了作者写作的不认真态度。不过说些题外话:现在写科幻的都是业余爱好者,忙完一天乱七八糟的事,晚上坐到电脑前静下心来时也到10点了,而硬伤与鬼魂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午夜时分出现……当然这不是理由,随便说说。
二、知识硬伤:这是科幻作品中出现的最多的一类硬伤,是作者的知识水平所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鲸歌》中鲸长着牙,这已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但笔者写的时候确实不知道,所以也没有办法。创作科幻文学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十分怪异,是一种“顶天立地”型的结构。“顶天”是说作者需要对最前沿最深刻最抽象的知识内核有透彻的理解,“立地”是需要作者对最低层最繁琐的技术细节要有生动的感受,而对于目前理工科专业学得最多的中间层次的知识反而要求不多。
以计算机为例,要写出好的作品,就要求科幻作者理解人工智能的哲学含义,从哲学层面上理解机器意识的深刻内涵,以及这种内涵对人类文明将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必须去涉猎像哥德尔定律之类的普通计算机专业涉及不多的东西;另一方面,他还需要知道当主机房断电时,ups发出的声儿听起来像什么;咖啡泼到键盘上时屏幕上有什么反应……而学得最多的实际工作中最有意义的c和java编程倒是不太重要。
“顶天”的知识当然不容易获得,比如现代物理学,其最前沿的大多数理论离开了其数学表述是很难真正理解的,而那些数学表述一般人很难看懂。由此在作品中产生偏差,比如在描写宇宙创生的一些小说中,大爆炸就像是在无际的漆黑空间中放了一颗大焰火。
但给人误解最多的是“立地”的知识,都认为只要作者勤奋就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科幻与主流文学的一大区别在于,它所描写的现实大都是“非凡”的很难亲历。可以肯定现在的科幻作者们百分之九十九没见过火箭发射,笔者比较幸运,距可兰发射基地较近(对外称太原发射基地,其实距太原还远,曾发射过风云气象卫星),目睹过两次火箭发射,其中一次是阴天。后来在一篇美国科幻中看到了火箭穿过云层的描写,立刻知道那个家伙在想当然地瞎编,那种情景不亲眼看到是很难正确地想象出来的。由此也可以理解各专业的读者对科幻小说的轻蔑之情。外行作者在描写某个专业时,只能做到看上去专业,而不可能做到真正专业,在专业的读者面前,肯定是破绽百出。有人可能会说,这种专业的读者只是少数,其实不然,现在的科幻读者有相当部分是理工科学生,他们肯定都是某个专业的,像科幻常涉及的计算机专业和各种物理专业,读者人数并不少。
科幻小说更多的关键性细节,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要想把这种真正的“科幻细节”写得严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获得科幻的知识结构只看书是不行的,变成一个知识篓子并不能避免硬伤。这需要某种对科学和技术的深刻感觉,具有这种感觉的人写出的小说,信手拈来即滴水不漏。在国外这样的作者很多,但在国内科幻领域还没有见到,这样的人肯定有,但人家不会来写科幻,只有等我们这些科学和技术修养上先天不足的“票友”把科幻做大后吸引他们来了。
以上的两类硬伤与科幻本身无关,所以从科幻理论的角度没什么讨论价值。而下面提到的两类硬伤则涉及科幻的本质。
三、背景硬伤:对这类硬伤作者在写小说时是心知肚明的,但只能硬着头皮写下去,因这种硬伤是故事赖以存在的条件,否则小说就没法写了。这样的硬伤在中外科幻中比比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用身体透明方式来隐形,稍有常识的人都能想到,即使其折射率与空气相同,在现实环境中也不可能隐形,更别提隐形人的视觉问题了。威尔斯肯定想到了这些,但他还是把小说写出来了,现在已成经典,在所能见到的对《隐形人》的评论中,很少提到这些硬伤,倒是现在又出了个《透明人》,虽然评价界有说它是垃圾的,但与其硬伤无关,这方面同样很少被提及。另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冷酷的方程式》,它的硬伤就不用在这里细说了。在中国第二次直播奥星发射时,我们看到火箭冒出一股白烟后在发射台上不动了,事后知道是火箭上的控制系统检测到发动机的推力不够。中国的航天工程师完全不必沮丧,他们的火箭比那艘遥远未来的星际飞船强多了。这是科幻短篇中经典的经典,在《科幻之路》中被冈恩称为“从没有哪一篇小说把科幻的要素和特点表现得如此充分”,现在仍被评论界不断地提及,以至于被称为“灼热的方程式”,但据我所知从没有谁提到过它的硬伤。这种硬伤可以看做是科幻的作者和读者的一种约定,对于神话来说,那全是约定了,你只有先无条件认同作者写的全部再去读他的书,在科幻中,这种约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为了给那些真正科幻的东西搭一个舞台,如果非要去深究就没什么意思了。
四、灵魂硬伤:这是对于科幻来说最重要的一类硬伤,重要到它就是科幻的灵魂。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仅从科幻意义来说,最高级的科幻小说是什么?
让我们剥开科幻这个洋葱:最外层是那些把科幻作为外衣的武侠和言情;然后是把现有的技术进行超前一步的应用所产生的故事;再向里是可能出现的技术和世界。以上三类是目前最常见的科幻,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其中所描写的世界都是运行在已知宇宙规律之下的。洋葱的心儿是这样一种科幻:它幻想的是宇宙规律,并在其上建立一个新世界。
这是最高级的科幻,因为没有比幻想宇宙规律本身更纯粹的科学幻想了;同时也是最难写的科幻,比如把万有引力与距离的关系改一下,成线性或3次方,那宇宙会变成什么样?这绞尽脑汁也难想出来。纵观世界科幻史,这类作品很少,成为经典的更少,目前科幻界评价较高的有《重冰》和《博彩世界》两篇,都是美国人所作,前者描述冰的比重突然变得比水大对世界产生的后果(同志们可想想会有什么后果),后者则描写一个以打赌为基础的社会,但以上作品所改变的自然和社会规律都不太基本。《巴比伦塔》也有这方面的影子,克莱门特写了一些类似的小说,且此公科学功底深厚,很少出错,但那些小说并不好读,看它们比看《第一推动》都费神。这类科幻与神话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要在自己创造的宇宙规律下使世界自洽,这是写科幻时最难的思想体操,是造物主的活儿。
硬伤成了这类科幻的灵魂,它本身就是科幻,这类科幻的理念就是要考查宇宙带伤运行时是什么样儿,这也只有科幻能做到。
综上所述:出现疏忽硬伤,格杀勿论;知识硬伤,指出来,给作者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再学恐怕也改善不了多少);背景硬伤,装着没看见;灵魂硬伤,您很幸运,这是最棒的科幻了!
刘慈欣最喜欢的科幻电影
1.正统类的科幻电影
《2001——太空奥德赛》
有人说,《2001》之前没有科幻电影,之后也没有。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真的再也没有一部科幻片能带来那样的感觉,其立意之高,境界之深远,目前还没有能超越的。库布里克称它为一部宗教电影,应该是很贴切的,但它带给人的宗教感觉不是来自上帝,而是整个宇宙。这部在无边的空灵与宁静中缓缓行进的电影,已经成为科幻迷的圣经,带给他们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当然,同时也是很多观众最有效的催眠片。
《黑客帝国》
对于科幻电影爱好者来说,对存在的思考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尽管这种思考不是太彻底。在那以暗黑为基调的半虚拟世界中,本来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搞得飘忽不定的现实存在,又多了一种更加诡异的可能的本质,这个世界,可能除了0和1之外什么都没有。
《星球大战》系列
大人和孩子可以在一起做的一场华丽的大梦,理性地向深处看可能什么都没有,感性地去感觉它又拥有一切。单纯、天真和幼稚不一定是科幻电影的短处,星战系列离开这些特质反而魅力全无了。
《et》
这部影片使我们觉得外部宇宙不再那样陌生和冷酷了,群星间充满着温情和善意,宇宙间的势力分成两部分:外星人和孩子是善的一方,大人们是恶的一方,也许外星人也都是孩子。这是最美好的愿望,尽管理智告诉我们,下面这部片子可能更接近真实。
《独立日》
抛开美国领导世界保卫地球这样一个让许多人感到不快的想法,这部片子第一次生动展现了外星文明的宏大,那些遮天蔽日的巨型宇宙飞船,仿佛大地的一部分升上了天空,与之相比,以前科幻片中出现的外星文明都是些难以吓住人的小玩意儿了。
《cube》系列
科幻中非现实的世界就像动物园的笼子,现实的人被放进去供我们观赏,他们在笼子中恐惧、无助、奋斗、挣扎、变态,最后逃出或灭亡的过程,使我们得到了莫大的满足。而这个系列对笼子的设计制造很有创意,把人放进去后更好玩了。
《日本沉没》
一直认为,一种文学形式只有在表现出其他文学形式无法表现的东西时才有存在的价值,这部电影对日本民族产生的那种精神冲击,只能由科幻方式产生。看《日本沉没》想得最多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像这样把现实扭一个大角度的作品在国内最有希望取得突破性成功。《中国沉没》不可能,《中国漂移》呢?《中国飞升》呢?
《火星使命》、《红色星球》、《火星叔叔马丁》、《火星人玩转地球》、《世界大战》
不知为什么,在有关火星的电影中,由地球去火星的故事都严肃正经,从火星到地球的故事都瞎搞,当然,《世界大战》是个例外。《火星使命》明显采用了《2001》的故事结构,但远未达到后者的境界。
《大冲撞》,《彗星撞地球》
这类大灾难影片其实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都充满着很单纯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也最能彰显超级大国的风范。
《太空险航》
不是太有名,20世纪80年代曾在国内上映,几乎就是美国版《飞向人马座》,描写几个孩子在一次意外中乘航天飞机升空,也是一部很纯净的电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的航天飞机从里到外都不是什么电脑特技,而是地地道道的真家伙。当时看到那几个孩子飞上太空轨道时,自己曾热血沸腾,心想要是这样的事轮到自己,就是回不来也值了。
《倒计时》
描写宇航员为期一年的登月探险,是所看过的科幻电影中在技术描写上最严谨的一部,情节平实但真实,正值阿波罗登月期间上映,也许是真实的登月更有吸引力,该片没有引起太大反响。
《ai》、《变人》、《霹雳5号》、《我,机器人》
这四部经典的机器人电影中,最喜欢的是《ai》,最厌恶的是《变人》,虽然这几部电影中都有人类中心论的影子,但在《变人》中表现到令人作呕的地步,难道人类真美妙到连死亡都要被机器人模仿吗?
2.稍微另类的科幻电影
《风之谷》、《天空之城》、《蒸汽男孩》
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被宫崎骏的想象巨手拎起来放到了未来,而从17世纪到现实的这一段,咔嚓一下被从历史的胶片拷贝中剪掉了,还真没见过这样子怀旧的。想象中的未来是一面重现过去浪漫的大镜子,这一首首动画诗篇所创造的令人陶醉的美,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索拉利斯星》(苏联版)
伟大的苏联电影啊,在科幻上总算是留下一些东西。
《巴西》(又译《妙想天开》)
一部反乌托邦电影,有《1984》的影子(据说该片曾命名为《1985》),但比起前者来,《巴西》的色彩要丰富得多。那个世界的气动技术似乎特别发达,到处都是错综的管道,那些装在电脑屏幕前的方形放大镜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真的出现过,不过是装在小屏幕电视机上。那首用作片名的天籁般的歌曲在灰暗世界上空荡,仿佛来自天堂的召唤。
3.很另类的科幻电影
《圆周率》
描写一个天才用计算机探寻一个关键的数字,这个数字是开启世界的钥匙,是上帝的名字。很独特的一部电影,表现手法在科幻片中也很少见。想想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数,就像在电脑中一个无人知晓的命令,可以启动一个改变世界的程序,真是很有意思的事。
《浩淼的蓝色远方》
好美的名字,但在哪一年的上海电影节上放映时好像没几个观众能坚持到最后。一部有纪录片风格的科幻片,这部影片获得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它对科幻迷来说还是很有看头的,探讨了许多人类存在的哲学问题,但至少从沉闷上,它是把《2001》比下去了。摘一段网上的评论:
“这是什么样的导演啊!电影院里坐着什么样的观众啊!值得同情的是那些原本希望借看电影向女生表白的男生们。电影结束,你的表白肯定会失败,因为女生绝对不会认为,喜欢看这样电影的人会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这样的科幻电影,有一两部很好,不要太多,也不可能太多。
《潜行者》
看不懂。不过看多了一眼见底的科幻片,偶尔看一部这种连表面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电影也很有意思,塔可夫斯基很大方,把他的这部电影全给了观众,反正我们猜到什么就是什么。影片充满隐喻和象征,以及隐喻的隐喻和象征的象征,晦涩爱好者们有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SCIFIFANS!

本版积分规则